来不及看残生了却

Alex Ning发布

今天是二零二零年四月一日,是张国荣的忌日。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董晗鹏转发了一个纪念张国荣的文章,就突然想再看一次他演的《春光乍泄》。酒和菜都准备好了,却在奈飞上没有找到。我刚刚学会用奈飞看电影,以为什么片都会有,但找了半天,中国电影很少,倒是有不少的韩国印度电影。有点失望,又不想凑和看其他的片子,就打开笔记本在Internet上找这个电影,还真找到了,但下载需要时间,到底昨晚上没有看成。

晚上七点半,又准备了小菜和酒,再把电脑连上电视,开始看《春光乍泄》。一边看一边喝一边想着张国荣的人生。似乎想懂了,又似乎没有想懂。十七年的今天,也就是2003年四月一日,一代巨星张国荣从香港中环文华东方酒店16楼的窗口纵身一跃,无奈地结束了自己46岁的绽放生命。我不是张国荣的影迷,但对于他的人生充满了好奇。前一段时间比较痴迷于音乐,看到古今中外很多的音乐家都是英年早逝,从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这一代的古典音乐巨匠,到猫王、彼雅芙、麦克杰克逊等流行巨星,大多是因病、吸毒等死于非命。张国荣的自杀其实也是因病,但这个病是忧郁症,就显得有些突兀。也许,张国荣已经到过了他人生的巅峰,正如苏轼的词里唱的那样“高处不胜寒”, 才使得他“乘风归去”。

《春光乍泄》是王家卫1997年的电影,讲的是一对香港同志的感情纠葛,背景是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影片人物线络简单明了,三个青年男子,张国荣饰演第一男主角何宝荣,梁朝伟演的是第二男主角黎耀辉。何宝荣和黎耀辉是一对相爱相杀的恋人。张震演的是男配角张宛,这是一个神秘的旁观者的形象,来负责观众的想象空间。张震的这个角色,是导演王家卫的神来之笔。因为何宝荣/黎耀辉的故事有点直白,当然不像当下那些弱智导演讲的故事那样的故弄玄虚。但故事就是故事,脉络非常清晰,不同层次的观众会有不同的解读。但张宛就不同,我看是也是一头雾水。说是他爱上黎耀辉,黎耀辉出轨与他?好像有,比如一个情节里,黎耀辉在工作的时候给何宝荣讲电话,讲到一半,被人叫走,电话没挂,张宛就过去要接听。似乎在探究黎耀辉与和人打电话。如果张宛只是出于好奇,也可以说的过去。但后来,一个女孩邀请张宛看电影,张宛拒绝,然后给旁边的黎耀辉说他不喜欢女孩子之类。当然,后来他补充道不惜欢这个女孩的声音。似乎暗示着张宛和黎耀辉有着一丝暧昧。但自始至终导演没有交代。可能王家卫也不清楚他们到底发生过什么。世界上的很多事,当事人至死都不会搞明白,开始可能还想搞明白,时间久了,也就忘记了。但正是张宛这个人物的闯入,使得电影立体起来,让生活模糊起来,给了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我看第一遍的时候是去年五月份,电影已经发行了十二年。但电影一点没有过时感,黑白影像自然交替、布宜诺斯艾利斯破旧的街景、寒风中的凄美的手风琴琴声,和两个落魄的同志伴侣,正是当下流行的元素嘛。尤其里面的音乐,好听极了,后来高晓松作曲的《昨天涯》就非常像里面的音乐,只是为什么给了谭维维唱呢?尹约的歌词写得也好,尤其是这一段:
旧世界最漫长的夜/旧时光最远的边界/天一亮就苍老的街/来不及看残生了却。确实,时间太快了,快的来不及看残生了却。

记得去年五月,开车去纽约接女儿回多伦多过暑假。一路上没有聊多少话题,但谈到了电影,我对她说爸爸最近看了王家卫的《春光乍泄》,非常有感触。女儿会说中文,但是只限于生活,文化上的事,她的内在解释系统是英文版的。被我说的一头雾水,问我什么电影?我把情节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她恍然大悟,说:原来你说的是《Happy Together》,她说她看过,不错,王家卫是她喜欢的为数不多的亚裔导演。我当时提出一个问题,说王家卫是个直男导演,怎么会想到去拍一个同志的感情故事。他不仅是导演,而且是编剧。电影拍的那么凄美、细致并深刻。女儿说,如果是商业电影,同志题材不讨好,一般不会有导演去碰。但如果是艺术电影,冲着奖项去的,那么非主流小众的很占优势。说的很有道理,毕竟这个电影让王家卫得到了他第一个世界级大奖(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可能他真的是为了得奖而小众的。但我敬重王家卫,不愿这样猜测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我想可能王家卫不想用性别和性,来让大多观众在感情的故事里不能自拔而失去思考。他要用两个男人的感情故事,来诠释他对人性的思考。两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对于异性恋来说自然就变成了一个中性的东西,具有更宽泛的意义。那么导演想说什么?失去、遗憾、爱、恨、幸福,人生的感情似乎都有了。我第一遍看时,觉得张国荣扮演的何宝荣,自私放荡、索取无度、不知感恩。但这第二遍,似乎看懂了何宝荣,看懂了他的深情、看懂了他的寂寞、看懂了他的绝望和无奈。反而觉得梁朝伟所扮演的黎耀辉自私无情。联想到张国荣,觉得现实的他和故事里的何宝荣多多少少有些相似。与其说他们都没有找到自己的所爱,不如说他们都没找到他们自己。他们要的这个世界给不了,于是他们拂袖而去。

但凡一个好电影,一定会让人们回味无穷,各种解读各有道理。本来可能导演并没有想到,倒是让观众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这很有道理,天下的事其实是相通的,用A来解释B,用B来推敲C, 往往都能说的通,只要你的故事讲的够好,这个故事一定会抽象出一个普遍的现象。这大约是那些做学问的人所说的触类旁通吧。《春光乍泄》也是如此。电影拍于1997, 那一年正是香港回归的那一年,有人推测王家卫用此来暗喻政治。电影里面有个情节,是当黎耀辉去台湾找张宛的第一夜,酒店房间电视里传出邓小平去世的消息,点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但邓公逝世在1997年二月,电影开始拍摄时是1996年夏天,到1997年五月就公映了。看来,这个桥段是王家卫拍摄时随意加上去的。大家知道,王家卫是边拍摄,边写剧本。也可能是杀青前,突然心血来潮加了这一段。但电影讲的是两个香港人,一个台湾人。无论如何也会让人联想三地的政治地缘。电影里,去了台湾后,黎耀辉感慨道,为什么张宛可以走的那么远,因为他有家可回啊。说的很心酸,但人们看来却很政治,一般解读是,台湾文化上是有根基的,香港却没有。但香港先回归了,台湾却飘的越来越远。另外,张宛更喜欢用耳朵听,而不相信亲眼看到的,也是意味深长。里面值得回味的桥段和台词很多,这也许就是一个好电影的妙处。

谨以此文纪念张国荣,安息!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