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餐馆工(紀實)

Alex Ning发布

早上八点出发,出发前心里还一直嘀咕,这份工能打多长时间。点上一支烟,汽车打着火就上了路。

老板说打工的地点离蒙城75公里, 一个小时的车程,我想把车开到110,应该到不了一个小时吧。谁知还真的整整开了一个小时,这更加让我怀疑能不能坚持下来。虽然路很好走,一路都是高速,路面也平,但对自已那辆破车还是有点不太放心。

打工的餐馆是一家中式连锁快餐,座落在一个小镇的mall里。小镇就是小镇,当我九点到达时,就已经看到有人担着IGA的袋子,从mall里采购出来了,我的天, 这可是星期六啊,这里的IGA几点开门?这个mall不小,可能是这家小镇唯一的一个mall了。

没见到老板,只见另外一个中年中国人在店里忙活。见面,握手,互相介绍。知道对方姓高,他说你就叫我老高吧。老高简单的把店介绍了一番,又指导我怎么干活。帮厨,无外乎就是切菜切肉油炸清洗之类,再说是针对洋人的快餐,没大的讲究,象杂菜,左公鸡,炒面,炒米,哪都差不多一样。没用多少功夫,就都上手了。老高说,看得出你在家做饭的。我打哈哈,中国男人不会做饭的没几个了,来到加拿大,仅有的几个也都自学成才了。

一边干活, 一边和老高聊天,突然觉得这活还行。老高人不错,挺随和。两人你一搭我一搭的聊天,让我对老高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个店开起来,老高就来帮忙。老高天津人,老三界,太太主申请,企业移民来到加拿大。用他儿子的话来说,一到加拿大就一头扎进了厨房,哪都没有去过。老高在引用他儿子的话时,听的出他对他儿子的歉意。

老高自嘲说,当年上山下乡,家里的几个子女可以留一下,自已留在了城里,没想到还是没有躲过去,到是跑到加拿大来了个洋插队。

十点多,老板程先生到了,也是一番寒暄。

程先生,广东人,浙大毕业。一问,我们一年出生,可能是我上学早了点,再加上那年中国学制改革,我比他早二届。老程挺务实,来了就开餐馆,一开就是四年,生活基本踏上了稳定的基调。老程说,毕业后没搞什么专业,来了也就不想着找专业工作了,开个餐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听的出,程老板对自已的生活比较满意。

店里作前台的是两个“鬼妹”,一个叫Victoria,一个叫Nancy。Victoria在休假,没见着。只见到了Nancy,一个做part time的学生。我在后面,她在前面,各忙各的,没机会闲聊。只是见面聊了几句,她说她的英语只会一点点,所以也聊不出个所以然。Nancy和老高、老程说话时用法语。高程二人法语都不行,所以他们谈话时手舞足蹈的,看着挺有意思。

十一点,店开门了,来吃东西的大多是老头老太,一群一群的。看着老外用刀叉吃中餐,觉得有点别扭。其实,也不是什么正宗的中餐了,顶多是美式中餐。

看着这群洋老头老太,聊天的话题不由转到养老上来。都说在这儿养儿女靠不住,等老了,儿女都走了,就把房子卖了,搬到老年公寓,也自在一把。其实,我们三人每个人心里可能都在想,那是自在呢还是寂寞呢?

中国人对子女的教育是加拿大本地人比不上的。老程来的早,把孩子送进英语私校学了一年,然后转出来就可以上公立英语学校了,他的其它孩子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入公立英语学校。当年多少华人移民都这样做,其实私立英语学校很贵,又没有政府补贴,再加上刚移民过来,我想对老程来说不容易,但对中国人来说,再没有比孩子教育更天大的事了。现在这招已经被魁省政府堵死了。

不过也有更新的招。前一段有个朋友把孩子送到了靠近魁省的安省小镇上学。一家付出太高,于是这个朋友就联系了几个有同龄孩子的家庭,在这个安省小镇上合租了一个房子,把几个孩子安置在这里,家长则轮流住在这里照看。真是可怜天下夫母心啊!魁省一直都在努力保持着法语文化,但眼看着说英语的移民越来越多,不知道,这法语传统是不是会有点变数。

下午四点多客人已经不多了,店也到了打烊的时候。清扫店面时,我才觉得这个店真是干净,也许是老板管理的好,四年的中国餐馆没一有处有油垢。无论是操作间还是前面的台面都清清爽爽,让人感到舒服。想起那些以中国人为对象的中国餐馆的油腻,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可是中国人就是喜欢到那里吃饭!

听说做老外的中餐馆一般应该比较干净,如果不干净,洋人也就罢吃,不得不干净了。想想,如果中国人不去那些油腻的中餐馆,可能这些做国人的中餐馆也会不得不干净吧。难道中国人真的只在乎吃而不在乎环境吗?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