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瓦渡海:读余光中《粉丝与知音》
最近一段时间,写自己的第一个中篇《祭灶》,写到第五章,算是一半,发到肉联(Rolia)上和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开始还有些人评论,后来逐渐没了声音,大概是故事冗长无趣。看到周围的人对这个故事越来越没有兴趣,自己也觉得提不起精神码字了。本来是自己喜欢写字才会笔耕不辍,但写了一点东西得到了些鼓励,胃口就被惯坏了。觉得没有了夸奖就没有了动力。看来我这是贪心虚荣,不是真正的喜欢。于是今天就想先撂下这个中篇,写点其它文字。想起去年六月读的余光中老先生的散文集《粉丝与知音》,想起其中一文让我两度落泪,想到当时自己想写点什么,哪怕是个摘抄或札记也好。但不知何故迟迟没有动手去写,这一耽搁就是一年。感叹过了五十,时间越来越快,很多事情还没来得及细品,就已经过去了。所以,中年一过,想做的事情要赶紧去做,不然我们老的太快,积攒下太多的遗憾带进坟墓,长眠地下也不会睡得安生。
让我动情的那篇,在书的第二辑里,篇名叫《片瓦渡海》。开始看到这个四个字,我有些不知其意,想着是不是自己中文水平太差,竟然对这个成语一无所知。看完文章才知道,原来是年近八十的乡愁诗人在阔别六十年后,重返重庆,访问他母校和故居,偶得乡里老屋古色斑斓得瓦当,后带回台湾以解思乡之愁。
听说余老诗人的《乡愁》现在已经编入了大陆的中学课本,但我上学那会还没有。尽管如此,《乡愁》可是人尽皆知。那句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不知惹哭了多少文学少年。
《片瓦渡海》不长,但分成了六个小的章节。前三节写物和事,余老先生用诗一样优美的语言描述年近耄耋的诗人淡淡的思乡愁绪。他说:”此刻我站的位置,正是少年时代回忆的焦点,因为两条大河再次合流,把焦点对准了。人云回乡可解乡愁,其实未必。“ 又说“今日的重庆,新而又帅,高而又炫,却无门可通我的少年世界。”但“这千年不爽的约会,任何人力都休想阻挡。”
到了后三节,诗人开始写人,写他和少时老同学见面的场景,说“十个初中同学,加起来近八百岁了”。接着他写道:“沉浸在久别乍聚的喜悦之中,往事一幕半景,交叠杂错,忽明忽灭,欲显又隐,匆促间岂能理清头绪?” 他又说“大门的木槛一尺高,跨进去时大家还是小把戏,走时再跨出来,已经变成大孩子了。”
第五节,提到人的诗人父亲的村人赠瓦一事,老叟说:“这东西一年比一年少,现在不留,将来那里能找?有一天,只怕连瓦屋都不见了。”这句话让诗人流了泪,我看到此处也湿了眼眶。余老回到故居,尚可看到当年的瓦屋。我们这些在飘零海外的野鬼,再回到家乡城市,那些六七十年的苏修楼怕是早已荡然无存。一座座高耸的水泥早已把我们的少年回忆深深地埋葬了。让我再次落泪的是文章的最后那段,我摘录下来大家品味:
“时间到了,得赶去机场了。我起了身向大周告别,已经握过了手,将要出门。忽然我感到不舍:就这么分手,心有不甘,难道,又要等六十年才会再聚吗?
我回身走向沙发,半俯半跪,将大周紧紧抱住,像抱住抱不住得岁月,一秒,一秒,又一秒,直到两人都流下泪来。”
附1: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附2:《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而今,果然你失了踪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东哭,向西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这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0 条评论